從“以量為王”到“以質取勝”
煤,在六盤水是最常見不過的東西。
六盤水煤炭資源遠景儲量829億噸,已探明儲量174億噸,半個多世紀以來,累計為全國貢獻了13億噸煤。
一路向東,從盤州到水城再到六枝,盤江煤電、水城礦業、六枝工礦及地方煤礦等形成了年產原煤近3000萬噸的生產能力。
對于六盤水而言,煤炭是立身之本,如何做大、做強、做精煤炭產業是擺在每一位涼都人面前的“必答題”。
位于水城縣的發耳煤業,以煤礦智能機械化建設,率先交出了“答卷”——按下啟動程序按鈕,礦井作業生產畫面,以及通風、排水、運輸、供配電等各項設備實時數據信息在調度室顯示屏上清晰展現。發耳煤業成為貴州省以及西南地區第一個智能化工作面,開啟了貴州煤礦綜采工作面“無人駕駛”的全新模式。
盤江煤電、兗礦能化所屬煤礦100%實現機械化采煤;巖腳煤礦在全國建成復雜地質條件下薄煤層智能采煤工作面,民營煤企完成了薄煤層開采的“一鍵啟動”……一項項“緊隨其后”的機械化智能化改造,為煤炭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增添了新動力。
依托堅實的工業基礎和突出的資源優勢,擺脫“路徑依賴”,走出“資源陷阱”,打造經濟社會跨越發展的“升級版”,六盤水不斷用推動煤炭產業從量到質的生動實踐,向著多層次、寬領域、多元化的未來前行。
從“黑色經濟”到“綠色崛起”
綠色不斷“萌發”,發展不斷“升騰”,這是六盤水當前的發展圖景。
森林覆蓋率達59.72%,全年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達96.4%,林業產值達300億元以上……六盤水以綠意盎然的傲人姿態進入人們的視野。
獲批創建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城市、國家城市黑臭水體治理示范市、國家森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省級園林城市……六盤水以一個個“綠色勛章”,掀開了城市發展的新篇章。
從“黑”到“綠”,是六盤水站在面臨生態環境崩潰的邊緣,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決心;是經濟進入新常態后,六盤水推進傳統產業升級改造的“綠色攻堅”。
一手抓“減排”,淘汰煤炭落后產能1045萬噸/年,關停落后鋼鐵產能150萬噸、焦化產能100萬噸、火電裝機60萬千瓦時,大力加強對傳統重工業的減量化和智能化改造,通過技術手段把傳統產業納入綠色發展的軌道。
一手搞“循環”,通過廢物交換、循環利用、清潔生產等手段,打造以煤炭精深加工為主的循環經濟產業集群,延長產業鏈提升附加值,初步形成了較完整的“煤—電—化—建材”“煤—電—鋁—鋁加工”等多個循環經濟鏈條。
從“一煤獨大”走向多元發展,產業轉型促進生態文明建設,老工業基地煥發出“新芽”,六盤水正以一系列“添綠”工程,繪就著六盤水加速奔跑的“底色”。
從“無所用之”到“有所建樹”
“不能光賣煤,還要會用煤。”一個“用”字通透了六盤水資源轉化產業升級的戰略思維。
過去,六盤水以煤建市,如今,以煤化工強市——將煤焦化、煤液化、煤氣化、煤層氣的開發利用同時推進,把傻大黑粗的煤做亮、做精、做強。
在轉型升級的過程中,這座工業城市一直瞄準著一個方向——煤層氣的開發利用。
煤層氣俗稱瓦斯,是煤礦的“第一殺手”,將“害氣”變為“財氣”,是六盤水堅持煤層氣地面開發與煤礦瓦斯抽采并舉,推動煤層氣產業化發展的一次探索。
將煤層氣利用部分從煤炭產業中分離出來,延長產業鏈,成立獨立企業運營,推廣煤層氣提純加工制CNG、LNG項目建設,引導煤層氣利用由發電、分布式利用向中、高端利用轉變,逐步開發形成下游產品。
“有資源,更要有利用手段。”以技術突破為先導,煤層氣產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大幅改善了煤礦安全生產環境,大大提高了采煤效率,率先發展成為大規模商業化開采和使用的非常規天然氣之一,成為推進煤炭產業優化發展的強大動力。
這些年,六盤水還不斷激活煤炭產業發展新動能,實現煤炭產業可持續發展。挺進“新藍海”,不斷探索“新改革”,氫能源產業、物聯網產業、玄武巖纖維,一個個新興產業從無到有,在涼都大地落地生根,催生新動能,形成新業態。
曾經“灰頭土臉”的“煤都”,如今綻放著“靚麗”的光彩。“立足煤、做足煤、不唯煤”這一系統的辯證思維,必將引導著六盤水煤炭產業一路朝著更加科學的軌道前行,不斷譜寫轉型發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