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頁巖氣憑借可觀儲量和產量穩坐非常規油氣“頭把交椅”。但與美國頁巖氣井遍布全國各地有所不同,目前國內頁巖氣產量主要集中在中石油和中石化的個別區塊,分布局限、數量有限,如何保證其穩定持續性開采是重點也是難點。
技術問題最為迫切
截至2018年底,頁巖氣累計探明地質儲量10456億立方米、可采儲量2494億立方米,產量從2013年的2億立方米攀升至2018年的108.8億立方米,實現大跨越。
“巨大的資源基礎決定了我國頁巖氣前景可期,但復雜的地質條件、資源稟賦和突出的技術瓶頸,又決定了我國頁巖氣開發充滿挑戰、曲折與坎坷?!迸死^平對記者說。
在潘繼平看來,頁巖氣長足發展,技術和體制問題二者皆存,但目前最為迫切需要解決的是技術問題?!霸陉P鍵技術和裝備上,長距離水平鉆井、多段體積壓裂等諸多技術工藝和裝備上不能國產化、本地化,一些關鍵技術依賴進口,受制于人。關鍵技術的短板導致頁巖氣經濟效益偏低,深部頁巖氣、陸相頁巖氣等資源至今不能實現規模效益開發。而沒有技術、人才實力的勘探新主體進入時更面臨關鍵技術障礙的問題”,潘繼平說,“因此‘十四五’期間,要想頁巖氣長遠發展,解決關鍵技術掣肘是當務之急?!?/p>
專家透露,預計2035年,中國油氣增量最大的是最復雜陸上非常規的油氣,屆時常規和非常規氣各占50%。由此來看,未來油氣勘探的主體是非常規和更加復雜、勘探成本更高的領域,包括深層深水和極地。“由于我們的技術、經濟指標與美國相距甚遠,因此未來需要地質、工程、市場一體化的解決方案,加快建設大型叢式水平井高效開發模式及其工程技術支撐體系,以滿足資源難開采時代技術不斷更新的需求?!敝袊茖W院院士高德利說。
作為未來我國天然氣增量的主力軍,應加強深層頁巖氣低成本關鍵技術與裝備攻關,釋放低品位頁巖氣潛在產能。
高德利指出,頁巖氣開發技術迭代更新,不僅需要大型央企國企,更離不開專業的服務公司。目前,中國未有行業耳熟能詳、具備競爭力的頁巖氣技術服務公司?!拔覀冃枰@樣的公司,為頁巖氣發展提供技術支持。未來要將人才優勢轉化為技術優勢,讓更多的技術公司投入到頁巖氣的開發中,提升產量和效益?!?/p>
創新需要民企力量
2018年以來,油氣勘探開發明顯回暖,油氣管網公司成立和上游外資準入新規以及勘查開采體制改革方案的出臺,為常規和非常規油氣勘探開發帶來機遇。最為迫切的技術問題如何解決?
“要實現技術研發和創新,完全依靠國家和政府重大技術攻關不可行,應充分發揮市場作用,鼓勵調動術業有專攻、富有探索創新精神的各類型社會主體進入市場,同時降低新技術推廣應用的準入門檻,為真正有技術有能力的企業提供有利的創新環境?!迸死^平說。
多位專家表示,良好的創新環境更離不開創新資金的支持。據了解,目前,僅重慶創建了國內首個頁巖氣專業創投基金,其他省市幾乎沒有?!绊搸r氣科技創新,應增加基金建設,讓‘資本’向更多有專長的裝備和技術企業開放”,潘繼平說,“我們應該轉變思路,由直接的產量補貼轉為技術補貼,告別傳統科研體制打天下的局面,鼓勵更多市場主體投入頁巖氣技術的創新研發中。”
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文智認為,讓更多大中小型民企進入頁巖氣開發,建議實行差異化稅費政策,給予穩定的扶持政策。可借鑒歐美做法,考慮頁巖氣開發投資回收之前,資源稅免征或按銷售收入1-2%征收(目前按銷售收入的3.6%征收)。同時,可對新開發層系進一步提高開發補貼水平。
高效穩定開發“需冷靜”
“不論是常規還是非常規天然氣,就上游而言,‘十四五’甚至‘十五五’、‘十六五’的發展難點和重點都是在儲量和產量不斷增加的同時,避免消費市場增速大起大落,應政策、戰略和規劃保持持續、相對穩定發展勢頭?!迸死^平說。
開發頁巖氣難度越來越大,實現穩產增產需要理論創新。而如何將創新轉化為技術、轉化成作業能力,需要體制機制進一步改革、完善和保障,更需要理性看待非常規油氣發開發。
2011年前后,國家前所未有地兩次公開招標頁巖氣區塊礦權,前后共計二十余家企業中標,除傳統的中石油中石化這樣的企業以外,有數家混合所有制甚至純民營企業中標。由于對頁巖氣勘探開發高風險、高投入、低回報行業特點不夠了解,企業僅憑一腔熱情只能“全軍覆沒”,以至于到今天,第三輪招標也遲遲沒有下文。
“雖然結果不甚理想,卻是上游改革的破冰之舉,意義重大。沒有頁巖氣探礦權的招標,在某種程度上就難以拉開油氣上游改革的序幕”,潘繼平對記者說?!拔磥?,政府有關部門應加強區塊的優選和評價,增加資源可靠性,盡可能為企業降低投資風險。”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校長郝芳對記者表示,企業應對風險和挑戰做足心理準備,不可存有投機心理。未來,有實力、有經驗、機制靈活的各類企業,在吸取改革試點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有可能成為油氣勘探開發的新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