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寒潮侵襲,11月上旬,內蒙古中東部地區出現大范圍雨雪天氣,其中,通遼、赤峰等多地出現暴雪。這也是入冬以來內蒙古范圍最大、強度最強的一次降雪過程,通遼市更是迎來70年來最強降雪,強降雪持續約46小時,累計降雪量達到81.3毫米,積雪深度打破了1951年來紀錄。雪情就是命令,內蒙古公司黨委切實扛起能源安全保供的政治責任,統一部署、多措并舉、迎“寒”而上,吹響“鏖戰風雪 全力保供”的集結號,全力保障能源持續穩定供應,確保溫暖“在線”。
在煤炭生產方面,內蒙古公司兩地五礦及時啟動抗冰雪保生產應急預案,堅持“保供首先保安全”原則,強化現場作業管控,加強安全風險及隱患排查,堅決守住安全生產底線;提前組織坑下上煤,加大倉儲存煤量,保證降雪期間的煤炭供應,力保發生極端天氣后短期內煤炭外運不“斷糧”;降雪后,及時調動現場工程設備迅速清理采場、運輸道路和排土場積雪,及時搶修上煤通道,確保上煤車輛安全運輸,穩步提升剝離效率,全力保障生產接續正常;成立煤炭保供領導小組及工作專班,落實煤炭保供分級保障措施,緊盯計劃兌現,做好銷售協同及保供用戶對接工作,切實做好重點保供用戶煤炭供應。暴雪的5天里,內蒙古公司生產煤炭96萬噸,庫存一直保持在70萬噸以上,滿足外運需要。
在煤炭運輸方面,內蒙古公司堅持煤炭運銷“24小時響應機制”,實時與“產運需”三方聯動,積極落實保供相關政策。主動對接用戶需求,建立日調度機制,落實“一廠一策,一企一策”銷售,分析研判客戶保供等級,及時協調鐵路運力,實現煤炭精準調運;加大貿易煤炭項目推進力度,蒙、吉、遼三省均有貿易項目落地,為保供東北地區拓寬新渠道;積極爭取市場資源依托自有鐵路、港口運輸能力,發揮跨區域燃料保供的協同優勢,大力支持長三角地區系統內電廠的燃料保供工作;以強化安全管控、優化生產組織、開展排查整治、完善應急預案為抓手,確保錦白鐵路運輸大動脈安全暢通;建立“煤、電、路”協同溝通機制,積極了解沿線電廠煤炭供、存、耗情況,依托路港調度指揮中心實現精準組織運輸,全力做好發電供暖用煤運輸保供工作。5天外運煤炭共217列75萬噸,日均15萬噸,實現對主供用戶“供量不減、庫存不降”的目標。
在供電供熱方面,內蒙古公司火電板塊全面加強與電網的溝通聯系,嚴格按照電網公司要求調整機組出力,利用智運優系統加強各指標參數的調整,使機組運行始終處于最佳狀態;根據“以熱定煤”“以煤定電”的方式運行機組,合理制定摻燒比例,加強燃煤儲存和耗用管理,切實保障電廠“口糧”供應;開展供熱安全專項檢查,優化機組運行方式,保證各參數穩定正常,充分釋放機組供熱潛力;完善各項保供預案,明確落實各項規定,緊盯供熱時期各項應急處置,做好重點區域防寒防凍;加大供熱設備巡檢力度,以“小缺陷不過班、大缺陷不過天”為原則,在暴風雪中24小時進行設備消缺,保障民生用熱需求,得到了屬地政府的高度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