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全國碳市場上線交易啟動儀式在北京、上海、武漢三地同步舉辦。首筆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在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啟動,開盤價報48元/噸。9點30分,首筆交易撮合成功,價格為52.78元/噸,共計成交16萬噸。
據悉,全國碳市場采用“雙城模式”,交易中心、碳配額登記中心分別設置在上海、武漢。啟動當日,申能集團、華潤電力、中國華電集團等10家企業成為首批成交企業。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表示,在全國碳市場第一個產業周期,我國發電行業重點開放單位共計2162家,覆蓋二氧化碳排放量約為45億噸。凡是參與全國碳市場的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將不再參加地方市場交易。
作為一項利用市場機制控制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制度創新,全國碳市場具有促進高排放行業率先達峰、為碳減排釋放價格信號、提供經濟激勵機制等多項作用。據生態環境部測算,納入首批碳市場的企業碳排放量超過40億噸二氧化碳,意味著我國碳市場一經啟動,便成為全球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規模最大的碳市場。
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介紹,去年底以來,《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2019-2020年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配額總量設定與分配實施方案(發電行業)》,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方法與報告指南、核查指南以及碳排放權登記、交易、結算管理規則等文件陸續發布,覆蓋碳市場全流程、各環節并實現閉環監管,可有效防止虛假登記和交易,保護各方交易主體的合法權益,維護整個市場秩序和公平。
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將從以下方面繼續推動相關制度落實:一是指導監督,主要是對市場各參與主體嚴格按照相關制度規定開展業務進行指導監督。二是能力建設,主要是加強對市場參與主體以及生態環境系統的碳市場相關能力建設,推動各單位相關方懂制度、守制度、用制度。三是協調相關部門,依據有關法律法規,組織開展對碳市場運行各個環節的聯合監管。四是立法保障,推動《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盡快出臺,以更高層次的立法保障碳市場各項制度有效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