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嫩模一级不卡毛片,小黄片在线免费观看,国产一级特黄AA级特黄裸毛片,精品亚洲AV无码国产二三区久久

參與·見證·成長 一起向未來
來源: 中國煤炭報 發布時間: 2022-02-11
  
  人勤春來早,大干正當時。在剛剛過去的一年里,煤炭人積極參與行業、企業改革發展,見證了煤炭行業變革、企業進步的無數瞬間。他們勤勞、努力、拼搏,在推動行業、企業發展的同時獲得成長。新的一年,他們帶著期盼投入到新征程,期望收獲更美好的明天。
  陜煤集團榆北煤業小保當礦業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經理楊征:
  智能化開采挺起保供脊梁
  面對跌宕起伏的市場環境,陜煤集團克服重重困難,2021年煤炭產銷量均突破2億噸大關。春節長假期間,實現煤炭產量272萬噸、煤炭銷量296萬噸。這其中也有我們小保當公司所有職工的努力。
  2021年,我們公司累計向“兩湖一江”等地發運煤炭1360萬噸,同時優先確保鐵路供應,堅持按照“長協價”,銷售占比達到了70%以上。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反復、保供任務艱巨的難題,我們一方面積極落實好疫情防控措施,加強安全生產管理,做好后勤服務保障,確保正常的生產經營秩序;另一方面積極克服自然條件的困難,比如生產中遇到的地質問題,銷售運輸中遇到的天氣問題等。
  為克服2米中厚煤層開采難題,我們充分調研、分析,率先完成了全國首套“450米高度智能化超長工作面”工業性試驗。該試驗的成功使小保當公司實現了“一面一人千萬噸”的目標。這是一項創舉。一個高度智能化的綜采工作面僅需1人操作管理,就能實現年產千萬噸的目標。如今,該工作面以每分鐘15米至18米的速度高效截割;三角煤截割也實現了智能化,單班7人作業已成常態,為我國2米以下煤層開采創新了一種思路、提供了一套方案。
  榆林地區屬于溫帶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小保當地處毛烏素沙漠腹地,晝夜溫差大、多風、極寒也對保供造成了很大的影響。2021年11月初,一夜間降雪量就達到了10厘米。為了不讓“運輸卡住保供的脖子”,我們連夜組織清雪清障,不到12小時就恢復了公路交通,同時積極配合鐵路物流集團,在大雪突襲的兩天,小保當車站依然完成裝車17列,運輸煤炭6.4萬噸。經過小保當全體職工不懈努力,確保了按時、保質、穩價,出色地完成了保供任務。
  今年,我們將加快智慧園區、智能礦井建設,讓智慧化開采在抗疫保供穩價中“亮劍”。
  華陽集團氣凝膠科創城運營部主管張小平:
  新材料推廣在路上
  2020年5月,陽煤集團氣凝膠科創城成立,我很榮幸成為其中的一員,加入到新材料轉型發展的戰線當中。現在,我擔任運營部主管,具體負責公司(園區)營銷策劃、市場推廣、品牌建設、招投標管理等工作。
  去年4月,在雄安舉辦的第五屆雄安城市建設及綠色建筑博覽會暨第五屆雄安裝配式建筑及綠色建材展覽會上,經過前期精心籌備,華陽新材料展廳在展覽會開幕式當日上午9點正式亮相。當時,我抱著推廣華陽新材料品牌、提升公司影響力的目的,沒想到廣大觀展客商對氣凝膠和石墨烯產品非常感興趣,有聽說過的、有了解的、有熟悉的、還有使用體驗過的。開展后,咨詢的、聽講解的、看實驗演示的、拉著工作人員討論技術細節的,一時間我們100多平方米的展區里客戶熙熙攘攘,真有些應接不暇。
  到下午閉館時,為此次展會準備的300套宣傳冊和氣凝膠、石墨烯樣品全部被熱情的客商領取一空。幸好各類物資攜帶充足,才滿足3天的展會需求。從那之后,我們每次參加大型展會、推廣會,一定會在原定計劃的基礎上,多備50套至100套展品應急。
  去年,我參與了華陽新材料品牌的建設工作,并取得了2大類27種商品的商標注冊證。參與設計科創城廣告宣傳片6篇,并在山西衛視黃金時段進行投放。組織設計改進公司和新材料各類產品宣傳冊共11版。組織和參加各類行業展會、博覽會、交流會、專題推介會共20余次,代表科創城和華陽新材料集團進行市場推廣活動,累計發放各類產品樣品1000多個、推廣手冊6萬余冊。回想過去的一年,我感覺很充實。
  如今,我們的新材料事業起步了。我有幸作為華陽集團轉型發展的踐行者和見證者,感到無比自豪。未來,新材料的推廣工作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我將在這條戰線上繼續努力。
  晉能控股裝備集團科技信息部副部長劉宏杰:
  親歷“超級大腦”的誕生
  2021年,我參與了晉能控股集團智能礦山創新實驗室人工智能計算中心的組建。它是晉能控股與華為等公司強強聯手在山西省乃至全國范圍內打造的AI科研、AI數字經濟和產業生態的標桿,是全煤領域首個科研創新人工智能計算中心。
  該計算中心用地近8000平方米,從2021年6月初動工開挖地基到8月11日首箱吊裝完成,再到8月21日尾箱吊裝完成,不到90天的時間我們的所有計算設備完成了進場工作。
  高效的配套工程背后是無數技術工人的艱辛付出,尤其是在后期綠化土回填、澆筑瀝青路、鋪設玻璃幕墻期間趕上了雨季,很多時候都是冒雨作業,很多人每天的睡眠時間不到四個小時,忙得連吃飯時間都沒有。
  該計算中心的外部建設追求極簡綠色,內部設施則堅持全部的“中國智造”。該計算中心采用昇騰和鯤鵬為核心的國產自主可控技術路線,主可提供20PFlops(FP16)算力的人工智能子系統和數據中心基礎設施,換句話說每秒鐘計算速度達2億億次,相當于2萬臺電腦同時進行運算。
  為了讓該計算中心這個“超級大腦”高效運轉,我們選取了集團的塔山礦、同忻礦、寺河礦等為采擷樣本和應用場景,在井下工作面配套安裝視頻序列采集器。他們就像是一雙眼睛,同步采集工作面的掘進支護的視頻和圖片。
  這些樣本數據利用該計算中心的算力對算法模型進行反復訓練和優化,之后再反饋到煤礦的信息化系統當中,就可以實時智能監控判斷井下工作面的生產流程及人員作業行為的規范情況,進一步保證礦井的安全生產和高效開采。
  目前,我們在掘進作業序列、主運輸系統異物檢測、采掘裝備5G智能遠控等方面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各個礦井洗選的海量歷史數據和實時數據進入該計算中心后,通過算法模型訓練可以迅速計算出最優參數進行洗選,通過洗選工藝參數實時動態優化,每1000萬噸原煤能多洗選出8萬噸。
  下一步,我們還將對海量的煤礦數據進行多維度的分析研究,利用好5G、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為煤礦全鏈條智能化建設提供硬件、技術和服務保障。
  未來,我們還將構建智能煤礦的工業互聯網平臺,支持山西省由能源輸出向技術輸出轉型。
  徐礦集團首席技能大師夏伯黨:
  搞科研就得多點冒險精神
  2021年讓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和一次搶修有關。一次,我得知徐礦集團所屬哈密能源公司的井下采煤機出現了問題,就相約幾位同事一起去該公司開展“大師送絕活”活動。
  在井下現場,我們發現采煤機在割煤過程中走走停停,動作卡頓,說不上“壞”,但也不算“好”,著實令人頭疼。
  當時正值深冬,地方煤炭需求特別大,如果徹底停產檢修,既耽誤后續生產,又影響保供,是下下策;但如果放任不管,讓機器“帶病上崗”,恐怕問題會進一步惡化,造成更大的損失。
  我們經過慎重商議,于次日一早跟隨檢修班再次下井,對采煤機里里外外進行“體檢”,最終在電液控制閥閥組上找到了“病根”。
  這種閥組是國外進口設備,內部構造十分精密,運行時對油脂清潔度要求特別高。井下環境復雜,工作人員在注油時不慎摻入了雜質,造成閥芯堵塞,因此才導致采煤機出現問題。
  擺在我們面前有兩條路:一是從廠家購進備件或返廠維修,這樣光路上來回就得三五天,不僅成本高,還會耽誤生產;二是直接把損壞閥組拆下來,就地取材,自己改裝。盡管我們之前都沒見過這種型號的進口閥組,但還是決定挑戰一下。
  事實證明,這是一次有價值的冒險。一方面,我們將損壞閥組拆下來后,送到地面上進行深度解剖,認真研究閥組的內部結構和各零件之間的連結方式,仔細觀察油污沉積嚴重的地方,并將整個操作過程詳細記錄下來。另一方面,我們根據損壞閥組的“病理分析報告”,從倉庫里找來幾種國內常見的片閥,改造出一個功能大致相當的臨時閥組,到井下現場安裝調試后,起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當天夜班,整個綜采生產系統就恢復了正常。
  這次搶修雖然只是一件小事,但給我的觸動不小:在智能化建設步伐不斷加快的今天,我們搞科研的人應多一些冒險精神。
  今年的“大師送絕活”活動馬上就要開始了。我準備在培養職工的冒險精神上好好做做文章:通過加快建設“煤礦機電設備遠程診斷+故障指導處理”系統,不斷提高“智能化培訓課程”的自由度和靈活性;進一步做好“夏伯黨大師講堂”線上直播的前期籌備和后期回訪工作,不斷提高直播課程的針對性和實用性。
  淮北礦業集團信湖煤礦調度指揮中心主管劉紹軍:
  讓“技防”手段精準有效
  2021年10月,我接到工作任務,完善單兵裝備設計和要求,達到誤差小于0.3米的人員精準定位。單兵裝備指的是每個人隨身攜帶通信、定位、攝像等工具的集約化統稱,如智能礦燈。
  當時,我們礦的單兵裝備已經具備了音視頻對講、圖片和視頻拍攝并傳輸,調度呼叫,緊急報警,群組對講等功能,但是人員定位是個短板,只能做到區域定位。比如,定位到軌道上山,人員具體位置還是要通過通信設備二次聯系。
  在開工前,我請來廠家給大家講設備性能,拿來礦井的工程圖,研究每臺基站的布置位置。我帶著技術骨干做出基站模型,然后下井走遍每一條巷道,把圖上的基站位置與現場對比。通過測算,我們需要安裝井下無線基站和基準定位基站等設備80余套,敷設主干線和支路光纜2萬余米。
  開始時,我預想到井下無線物聯網基站安裝難度遠大于地面安裝,但是隨著工作的展開工作難點隨之出現。霜降將至,地溫高、濕度大,就是什么都不做光站著也能出一身汗,加上井深,環境復雜,巷道拐彎、起伏較多等不利因素,為井下無線物聯網基站安裝和光纜敷設增加了不少難度。
  凌晨5點,我帶領大伙兒扛著設備工具準備下井。因井下作業環境較差,導致光纖溶解較為困難,有時一芯光纖就要費時半小時以上,那幾天我說得最多的話就是“注意安全和加快進度”。一人接著一人,一步緊跟一步,經過十幾個晝夜的奮斗,我們順利完成了2萬米無線物聯網信號的敷設工作。
  通過升級改造通訊網絡,單兵裝備應用與礦井安全生產更好地融合了。2021年11月19日,井下在安裝支架的時候出現了問題。如果按照過去的做法,等著技術人員來處理,光等待就花費一兩個小時。現在,礦工用智能礦燈、智能手機拍下照片和視頻,技術人員遠程指導,大大縮短了解決問題的時間。
  下一步,我們將改進無線應用狀態,讓單兵裝備隨時掌握職工的健康狀況。比如,在遇到危險時,職工情緒緊張,血壓等出現異常,單兵裝備迅速感應能自動觸發應急開關。
  貴州省能源局電力處處長高騰友:
  為推動煤電高質量發展出力
  今年,我從貴州省能源局煤炭處調整到電力處。說起去年最難忘的一件事,是我在煤炭處主持起草《貴州省煤炭挖潛增產工作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它凝聚著貴州能源人的心血,必將在貴州煤炭發展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幾經修改,去年7月16日,由貴州省能源局等11個部門聯合印發的《方案》正式下發,旨在貫徹落實國家關于煤炭增產增供的有關工作要求,充分發揮貴州省煤炭資源優勢,在確保安全前提下增產增供,切實保障煤電穩定運行。
  眾所周知,貴州被稱為“江南煤海”,煤炭保有資源儲量766億噸,是我國南方重要的煤炭基地之一。煤炭作為支柱產業之一,是全省經濟發展的壓艙石。
  近年來,市場變化多端,煤礦企業在自身發展中面臨諸多不可預測的風險和因素。如何切實深化煤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優化煤炭產業結構,一直是我們思考的重要課題之一。
  我們始終堅定地認為,煤炭產業政策必須保持穩定性和一致性,這對于確保全省煤炭經濟穩定發展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穩定現有生產、建設系統互不影響煤礦正常生產;停建停產煤礦有序復工復產;推行掘進進尺考核管理;加快礦界重疊調整;發揮新型工業化發展基金作用等等,《方案》共提出了七項17條重點任務,每一項都高度契合貴州煤礦發展的實際需要。
  《方案》的出臺表明,貴州省將堅定維護煤炭產業政策穩定性,一如既往地走高質量發展路子。這也給煤炭企業吃下一顆“定心丸”。
  按照《方案》要求,貴州將加快優質產能的釋放。“十四五”期間,全省技改建成投產煤礦將達200處、新增釋放產能1億噸。供給能力顯著增強,2022年至2025年煤炭產量將分別達到1.45億噸、1.6億噸、1.8億噸和2億噸。
  可以說,一幅貴州煤礦未來發展的畫卷已經展開,如何落到實處是接下來的嚴峻考驗。
  現在我到了新的崗位,在專注推動清潔高效電力發展的同時,我仍然會時刻關注煤炭產業發展的相關工作。
  淮河能源集團西部公司泊江海子礦生產技術部部長程雁斌:
  跑出礦井發展加速度
  2021年是我來到淮河能源集團西部公司泊江海子礦工作的第10個年頭。
  這一年最讓我開心的是,我們礦通過了國家安全生產標準化管理體系一級礦井驗收,礦井核增產能至600萬噸/年。
  泊江海子礦在國家安全生產標準化一級未驗收、產能未核增之前,產量無法定位,井下生產不能保證穩定連續,而且在生產中遇到的問題較多,我們部門需要準備的各種備查資料也多,專業技術人員常常要把時間用在整理歸納文件資料上,難以集中精力鉆研技術。
  而今,制約礦井發展的“卡脖子”問題終于解決了。產量翻番、實現盈利,職工揚眉吐氣;定位明確,進尺確定,中長期發展前景明朗,大家都有一種“守得云開見月明”的感覺,工作起來也是干勁十足。
  現在,作為生產技術部門,我們也有時間和精力為礦井的安全生產和經營出力。比如,在113105工作面煤層變薄時,將大煤機更換為小煤機,降低采高,減少破底矸厚度,提高煤質;在支護設計、支護材料、巷道層位等方面不斷優化設計,讓井下環境更安全;提高上風巷支護機械化率、設備功率和乳化泵供液能力,不斷優化采煤智能化。同時,我們還加大人才培養力度,通過區隊老帶新、師帶徒、廠家培訓等手段,培養高技能、高水平職工。
  去年,礦上的“兩堂一舍”(食堂、澡堂、宿舍)達標創建工作也讓大家增強了幸福感和歸屬感。現在,大家都憋著一股勁兒,想把泊江海子礦建設得更好。
  前不久,西部公司安全生產標準化管理體系水平提升暨快速掘進推進現場會在我們礦召開,對持續推進生產方式轉變、改善職工作業環境、推進智能化礦山建設等提出了新要求。今后,我將努力發揮自己專業所長,讓技術創新服務于安全生產,與大家一起跑出礦井發展的加速度。
  河南能源化工集團焦煤公司趙固二礦機電科科長滕光華:
  干技術就是關關難過關關過
  作為一名“80后”,我是幸運的,趕上煤礦智能化發展的好時代。
  2011年,我從河南工程學院電氣工程及自動化專業畢業后,來到河南能源化工集團焦煤公司趙固二礦成為一名煤礦工人,從事綜采維修電工、智能化設備維修等工作。
  工作11年,我見證了煤礦從機械化、信息化走向智能化的蛻變,深刻地感受到科技興煤的力量。
  去年,我來到機電科,負責我們礦的智能化工作面建設。經過不懈努力,我們先后協助建成了2個智能化采煤工作面、3個智能化掘進工作面,在工作面掘進、回采期間完成了帶式輸送機集中控制、遠距離恒壓供液系統的應用、乳化液泵站工況監測系統的升級改造等10余項技術革新。
  2021年12月,我參與建設的智能化工作面全部通過了河南省煤礦智能化建設項目驗收。
  去年,最難的是礦井12042智能化系統運行調試那段日子。當時,受地質條件限制,12042智能化采煤工作面在割機頭、機尾三角煤時智能化系統運行不穩定,經常出現液壓支架動作執行中斷等諸多問題,嚴重影響了工作進度。
  接到任務的那一天我一夜未眠,既感到責任重大,又擔心不能按期完成。為盡快解決這一難題,我帶領團隊深入現場了解實情,團隊成員跟著我一入井就是十幾個小時,從工作面到集控中心,從程序導入到參數設置、修改,每一個細節都進行細致研討。
  經過反復認證研究,我們終于找到了突破口。我們通過優化采煤機記憶割煤、液壓支架自動跟機功能,并與“慣性導航”“360度視頻監控”、設備“一鍵啟停”等有機整合,再經過井下18個小時的反復運行調試,徹底解決了問題。
  2022年,我們礦將全面提升礦井大型固定設備的智能化水平。我將帶領我的團隊持續推進機器人應用、視頻智能分析、5G礦山建設等工作,為礦井智能化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