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底,東北地區“拉閘限電”上了熱搜。國家發展改革委等有關部門迅速反應,2021年10月9日,東北地區8月份臨時停運的1347萬千瓦煤電機組已全部啟動,保供托底作用明顯,增加了負荷保障能力。
“最先感受到能源供應緊張的東北地區,如今電力供應平穩有序,供暖普遍提前。”東北地區某發電企業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國家發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能源經濟中心副主任肖新建指出,這種保供效率源于“以人民為中心”的制度優勢和執政理念。
肖新建表示,迎峰度冬期間,保障民生供暖、供能被視為優先任務。一旦公眾生活中出現用不上煤、取不了暖的情況,這些需求立刻會反映到政府有關部門。
“堅持底線思維,把困難想得更多一些,把準備工作做得更充分一些。”2021年8月26日,國家發展改革委運行局有關負責人在研究做好東北地區今冬明春采暖季煤炭保供工作會議上明確。
2021年9月底,國家發展改革委迅速組織相關省區經濟運行部門、面向東北區域主要煤炭生產企業、保供煤礦和東北地區重點發電供熱企業,集中補簽采暖季煤炭中長期合同,將發電供熱企業中長期合同占用煤量的比重提高到100%。
同月,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開始增產增供,穩定煤價。各省市自治區立即響應,隨即分解到國有企業和各個市縣,最終落實到每個煤礦實現增產。
2021年9月底,已核增一批生產煤礦,日均產量已比9月份增加了120萬噸以上。10月18日,我國煤炭的日產量已超過1160萬噸。10月底,已有153處符合安全保供條件的煤礦通過審核。至此,全國煤炭需求得到有力保障。
“流程看似很長,但實際推行速度很快。而且在增產過程中,經縝密調度,各地能源安全始終在紅線之內。”肖新建表示,這種超高的效率實現了從執行增產到保障用能的迅速落地。
“中國速度”的背后是制度優勢。肖新建認為,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在緊急情況下尤其成效顯著。
縱觀國際市場,全球能源供應同樣處于緊張狀態,受印尼政府煤炭出口禁令影響,國際煤價再度高升。在此背景下,已經回歸常態的國內煤價持續保持穩定。“從中可以看到去冬增產的成效。”肖新建說。
不少業內人士認為,2021年我國新增3萬多家煤炭貿易主體,各路資本推波助瀾、惡意炒作,導致我國去冬煤炭價格出現非理性上漲。
“發揮資本作為生產要素的積極作用,同時有效控制其消極作用,也是我國的制度優勢。”肖新建直言,在市場炒作面前,中國有序規范資本“有信心”,守牢民生紅線“有底氣”。